[高频考点]2023年软件水平考试考试《(高级)系统分析师》高频考点学习打卡

|类别:软件水平考试

【单选题】已知一个类可以处理以英制标准(英寸、英里等)表示的数据,现在需要处理一公制单位表示的数据,则可以使用(请作答此空)模式来解决该问题。当( )时,可以使用该设计模式

A、Adapter

B、Decorator

C、Delegation

D、Proxy

答案:A

解析:Adapter的设计意图是将一个类的接口转换成客户希望的另外一个接口。Adapter模式使得原本由于接口不兼容而不能一起工作的那些类可以一起工作。Adapter模式适用于以下情况:想使用一个已经存在的类,而它的接口不符合要求。想创建一个可以复用的类,该类可以与其他不相关的类或不可预见的类(即那些接口可能不一定兼容的类)协同工作。仅适用于对象Adapter想使用一个已经存在的子类,但是不可能对每一个都进行子类化以匹配他们的接口。对象适配器可以适配它的父类接口。


【单选题】知识管理是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其中,( )分别属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A、主观洞察力和产品说明书

B、科学原理和个人直觉

C、企业文化和资料手册

D、可以用规范方式表达的知识和可编码结构化的知识

答案:B

解析:知识可分为两类,分别是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与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凡是能以文字与数字来表达,而且以资料、科学法则、特定规格及手册等形式展现者皆属显性知识。这种知识随时都可在个人之间相互传送;隐性知识是相当个人化而富弹性的东西,因人而异,很难用公式或文字来加以说明,因而也就难以流传或与别人分享。个人主观的洞察力、直觉与预感等皆属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深植于个人的行动与经验之中,同时也储藏在一个人所抱持的理想与价值或所珍惜的情怀之中。


【单选题】软件著作权中的翻译权不是指将原软件( )权利。

A、由一种自然语言文字转换成另一种自然语言文字

B、由一种程序设计语言转换成另一种程序设计语言

C、操作界面中涉及的自然语言文字由一种语言文字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文字

D、程序中涉及的自然语言文字由一种语言文字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文字

答案:B

解析:我国《著作权法》第十条规定:"翻译权,即将作品从一种语言文字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的权利《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八条规定:"翻译权,即将原软件从一种自 然语言文字转换成另一种自然语言文字的权利"。自然语言文字包括操作界面上、程序中涉及的自然语言文字。软件翻译权不涉及软件编程语言的转换,不会改变软件的功能、结构和界面。将程序从一种编程语言转换成另一种编程语言,则不属于《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中规定的翻译。


【单选题】详细调查对系统所涉及领域的各个方面,进行静态信息(例如,组织结构、系统功能等)和动态信息(例如,业务流程、数据流程等)的调查,根据科学合理的原则,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周密完备的调查。详细调查的主要方法有收集资料、开调查会、个别访问、书面调查、抽样调查、现场观摩、参加业务实践和阅读历史文档等。其中( )就是把与系统有关的、对系统开发有益的信息收集起来。它是调查的基本手段。( )是一种集中征询意见的方法,适合于对系统的定性调查。( )是根据概率统计的随机原则,从全体被调查对象中选取部分对象进行详细调查,并将统计分析得出的调查结果推广到全体对象。当系统比较复杂时,项目干系人(stakeholder,有些文献翻译为“利益相关者”、“风险承担者”或“涉众”)会很多,涉及范围会很宽,采用( )方法会获得比较好的效果。对于许多较为复杂的流程和操作而言,是比较难以用言语表达清楚的,系统分析师可以就一些较复杂、较难理解的流程和操作采用(请作答此空)方法来获得需求。具体来说,就是走到客户的工作现场,一边观察,一边听客户的讲解。

A、收集资料

B、现场观摩

C、抽样调查

D、书面调查

答案:B


【单选题】软件测试一般分为两个大类:动态测试和静态测试。前者通过运行程序发现错误,包括(请作答此空)等方法;后者采用人工和计算机辅助静态分析的手段对程序进行检测,包括( )等方法。

A、边界值分析、逻辑覆盖、基本路径

B、桌面检查、逻辑覆盖、错误推测

C、桌面检查、代码审查、代码走查

D、错误推测、代码审查、基本路径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测试的分类,测试可以分为动态测试与静态测试。动态测试是通过运行程序发现错误,包括黑盒测试(等价类划分、边界值分析法、错误推测法)与白盒测试(各种类型的覆盖测试)。静态测试是人工测试方式,包括桌前检查(桌面检查)、代码走查、代码审查。


【单选题】某文件管理系统在磁盘上建立了位示图(bitmap),记录磁盘的使用情况。若磁盘上物理块的编号依次为:0、1、2、....;系统中的字长为32位,位示图中字的编号依次为:0、1、2、..,每个字中的一个二进制位对应文件存储器上的一个物理块,取值0和1分别表示物理块是空闲或占用。假设操作系统将2053号物理块分配给某文件,那么该物理块的使用情况在位示图中编号为()的字中描述。

A、32

B、33

C、64

D、65

答案:C

解析:2053/32=64.156,并且位示图是从0号开始所以选择C


【单选题】分布式事务的执行可能会涉及到多个站点上的数据操作,在两阶段提交协议中,当事务 Ti的所有读写操作执行结束后,事务 Ti 的发起者协调器 Ci 向所有参与 Ti 的执行站点发送<prepare Ti>的消息,当收到所有执行站点返回的<ready Ti>消息后,Ci 再向所有执行站点发送<commit Ti>消息。若参与事务 Ti 执行的某个站点故障恢复后日志中有<ready Ti>记录,而没有<commit Ti>记录,则( )。

A、事务 Ti 已完成提交,该站点无需做任何操作

B、事务 Ti 已完成提交,该站点应做 REDO 操作

C、事务 Ti 未完成提交,该站点应做 UNDO 操作

D、应向协调器询问以决定 Ti 的最终结果

答案:B

解析:系统故障恢复时对于故障发生前已经提交的事务,应记入重做(Redo)队列;对于故障发生时尚未完成的事务,应记入撤销(Undo)队列。因为站点故障恢复后日志中已有<ready Ti>记录,因此需要执行REDO操作。


【单选题】软件产品的 Alpha 测试和 Beta 测试属于( )。

A、回归测试

B、性能测试

C、集成测试

D、确认测试

答案:D

解析:确认测试包括:内部确认测试以及Alpha测试与Beta测试。


【单选题】假设磁盘块与缓冲区大小相同,每个盘块读入缓冲区的时间为 16us, 由缓冲区送至用户区的时间是 5us,在用户区内系统对每块数据的处理时间为 1us.若用户需要将大小为 10 个磁盘 块的 Doc1 文件逐块从磁盘读入缓冲区,并送至用户区进行处理,那么采用单缓冲区需要花费的时间为 ( )us: 采用双缓冲区需要花费的时间为(请作答此空)us.

A、160

B、161

C、166

D、211

答案:C

解析:这是一个简单的缓冲区的问题。由于缓冲区的访问是互斥的,所以对单一缓冲区,从磁盘写入和读出到用户区的操作必须串行执行,也就是要保证互斥操作。而CPU对数据的分析与从用户区读数据也是需要互斥操作,但是CPU分析与从磁盘写入缓冲区的操作可以并行。从本题看,由于分析所用的时间小于从磁盘写入缓冲区的时间,因此,CPU会空闲。单缓冲区的总时间=(磁盘写入缓冲区时间+缓冲区读出时间)×10+CPU处理最后一块数据的时间=(16+5)×10+1=211μs。当采用双缓冲区时,每块缓冲区的操作也必须满足互斥操作,但是,对两块缓冲区的操作却可以并行,所以,当第一个缓冲区写满以后,磁盘紧接着写另一个缓冲区,同时,前一个已经满了的缓冲区被读出到用户区,并立即进行CPU的数据分析。读出操作和数据分析必须互斥进行,故,从时间上看,当数据被读出并分析后,恰好另一个缓冲区也写满了,可以立即进行读出数据到用户区并进行数据分析。两块缓冲区交替进行读写,直到数据分析完毕,因此,总时间=(磁盘写入缓冲区时间)×10+读出最后一块数据时间+CPU分析最后一块数据时间=(16)×10+5+1=166s。


【单选题】项目可行性是指企业建设该项目的必要性、成功的可能性以及投入产出比与企业发展需要的符合程度。其中,(请作答此空)可行性分析主要评估项目的建设成本、运行成本和项目建成后可能的经济收益;()可行性包括企业的行政管理和工作制度、使用人员的素质和培训要求等,可以细分为管理可行性和运行可行性。

A、技术

B、经济

C、环境

D、用户使用

答案:D

解析:可行性是指在企业当前的条件下,是否有必要建设新系统,以及建设新系统的工作是否具备必要的条件。也就是说,可行性包括必要性和可能性。参考国家标准《计算机软件文档编制规范》(GB/T 8567-2006),在信息系统建设项目中,可行性研究通常从经济可行性、技术可行性、法律可行性和用户使用可行性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其中经济可行性通常被认为是项目的底线。1.经济可行性经济可行性也称为投资收益分析或成本效益分析,主要评估项目的建设成本、运行成本和项目建成后可能的经济收益。多数项目只有建设成本能控制在企业可接受的预算内的时候,项目才有可能被批准执行。而经济收益的考虑则非常广泛,可以分为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有形收益和无形收益,还可以分为一次性收益和非一次性收益、可定量的收益和不可定量的收益等。要注意的是,在系统开发初期,由于用户需求和候选系统方案还没有确定,成本不可能得到准确的估算。因此,此时的经济可行性分析只能大致估算系统的成本和收益,判断信息系统的建设是否值得。2.技术可行性技术可行性也称为技术风险分析,研究的对象是信息系统需要实现的功能和性能,以及技术能力约束。技术可行性主要通过考虑以下问题来进行论证:(1)技术:现有的技术能力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是否足以支持系统目标的实现。(2)资源:现有的资源(例如,掌握技术的员工、企业的技术积累、构件库、软硬件条件等)是否足以支持项目的实施。(3)目标:由于在可行性研究阶段,项目的目标是比较模糊的,因此技术可行性最好与项目功能、性能和约束的定义同时进行。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调整项目目标和选择可行的技术体系都是可以的,而一旦项目进入开发阶段,任何调整都意味着更多的开销。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技术可行性绝不仅仅是论证在技术手段上是否可实现,实际上包含了在当前资源条件下的技术可行性。例如,开发一个计算机操作系统对于美国微软公司来说,这是可行的,但对其他绝大多数企业来说,这都是不可行的。投资不足、时间不足、预设的开发目标技术难度过大、没有足够的技术积累、没有熟练的员工可用、没有足够的合作企业和外包资源积累等都是技术可行性的约束。实践证明,如果只考虑技术实现手段而忽视企业当前的资源条件和环境,从而对技术可行性分析得出过于乐观的结果,将会对后期的项目实施导致灾难性后果。对于技术的选择,有的企业钟情于新技术,有的则喜欢使用成熟的技术。具体要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例如,开发环境、开发人员的素质、系统的性能要求等)进行决策,但通常的建议是尽可能采用成熟的技术,慎重引入先进技术。IT业界流行的诙谐语"领先一步是先进,领先两步是先烈"讲的就是对技术的选择原则。3. 法律可行性法律可行性也称为社会可行性,具有比较广泛的内容,它需要从政策、法律、道德、制度等社会因素来论证信息系统建设的现实性。例如,所开发的系统与国家法律或政策等相抵触,在政府信息化的领域中使用了未被认可的加密算法,未经许可在产品中使用了其他企业的被保护的技术或构件等,这样的项目在法律可行性上就是行不通的。4.用户使用可行性用户使用可行性也称为执行可行性,是从信息系统用户的角度来评估系统的可行性,包括企业的行政管理和工作制度、使用人员的素质和培训要求等,可以细分为管理可行性和运行可行性。(1)管理可行性。管理可行性是指从企业管理上分析系统建设可行性。主管领导不支持的项目一般会失败,中高层管理人员的抵触情绪很大,就有必要等一等,先积极做好思想工作,创造条件。另外,还要考虑管理方法是否科学,相应的管理制度改革的时机是否成熟,规章制度是否齐全等。(2)运行可行性。运行可行性也称为操作可行性,是指分析和测定信息系统在确定环境中能够有效工作,并被用户方便使用的程度和能力。例如,ERP系统建成后的数据采集和数据质量问题,企业工作人员没有足够的IT技能等。这些问题虽然与系统本身无关,但如果不经评估,很可能会导致投入巨资建成的信息系统却毫无用处。运行可行性还需要评估系统的各种影响,包括对现有IT设施的影响、对用户组织机构的影响、对现有业务流程的影响、对地点的影响、对经费开支的影响等。如果某项影响会过多改变用户的现状,需要将这些因素作进一步的讨论并和用户沟通,提出建议的解决方法。否则,系统一旦建成甚至在建设过程中,就会受到用户的竭力反对,他们会抵制使用系统。